
- 当前路径:
- 首页
- 基层动态
- 详情页
“AI裁云绘紫宸,千年文脉焕新辰。”为贯彻国家“科技赋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”战略部署,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,9月25日下午,民建南京市委会教卫文体委员会联合民建江宁区三支部、玄武区一支部开展《故宫三部曲》人工智能艺术展观展暨主题沙龙活动。教卫文体委员会副主任、江宁区三支部主委童涌主持,教卫文体委部分委员及两支部会员共计3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,在科技与文化的碰撞中探寻文明新韵,为南京文化事业创新发展凝聚民建智慧。
展厅前暖意盈盈,会员们携热忱而来,有序签到后,胸前闪耀的民建徽章与“科技赋彩文化”的展标交相辉映,尽显民建人对文化传承的赤诚之心。在展览主办单位之一的南京投石智能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、玄武区一支部副主委孙峰峰的引导下,观展之旅徐徐展开。首入《紫禁风云》展厅,AI动态影像如流金泻地,在墙面铺展紫禁城六百年沧桑。泛黄的历史文献与灵动的数字技术交相辉映,让厚重历史仿佛可触可感。会员们或驻足凝视,或低声热议,有会员轻叹:“六百年间兴替事,AI一帧尽铺陈”,指尖轻触虚拟展墙,恍若穿越时空与古人隔空对话,触摸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脉动。
移步《文物流迁》展厅,氛围骤转凝重。沉浸式场景中,AI技术精准复刻战火岁月。会员们凝视着光影中的画面,耳畔似闻当年风雨声,崇敬之情油然而生。玄武一支部主委徐竹伫立良久,目光落在展陈的“文物迁徙路线图”上,对身边会员深情说道:“文物是文明的载体,迁徙之路是先辈用热血与信念铺就的‘文化长城’。今天我们以AI技术重现这段历史,不仅是为了铭记,更是为了传承这份‘护宝精神’——作为民建人,我们既要做传统文化的‘守护者’,更要做文化根脉的‘传承者’,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。”
行至《爱我中华》展厅,眼前豁然开朗。此处集中展示故宫博物院当代创新实践:AI辅助文物修复,让残损瓷器重焕莹润光泽;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,让文化传播更精准高效;“数字故宫”云平台,使全球观众足不出户便能“漫步红墙”、尽赏国宝。展柜中,AI设计的文创摆件将古典美学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,巧夺天工的设计引得会员们纷纷驻足拍摄。大家真切领略了科技为传统文化注入的蓬勃生机,更对“科技+文化”的融合发展模式有了直观认知。
观展结束后,主题分享环节如期而至。孙峰峰以“AI油画创作技术原理与艺术表达逻辑”为题,将复杂算法化繁为简——从AI研习大师笔触的精妙技法,到领悟东方美学“意境留白”的雅致内涵,再到人机协作创作出的传世之韵,深入浅出的讲解令会员们茅塞顿开,对“科技赋能艺术创作”的融合之道,有了更深刻的体悟。
随后,主题文化沙龙启幕。会员们围坐一堂,结合观展感悟与行业经验畅所欲言。科技领域的会员分享了人工智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案例,文化领域会员探讨了传统IP与现代传播的结合路径,与会会员围绕“民建会员助力社区文化建设”畅谈了具体思路。童涌结合支部工作实践说:“基层支部是民建服务文化发展的‘毛细血管’,此次活动既是民建市委专委会与基层支部联合开展活动的方式创新,更是我们探索‘科技+文化’履职方向的有益尝试。未来,我们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,让更多会员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来。”
暮色渐浓,活动近尾声,会员们离开展厅仍意犹未尽,一路谈论观展所得。大家认为,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观展之旅,更是一次思想洗礼——让我们看到科技能让文化‘活’起来,更让我们明白民建人在文化传承中肩负的责任,将激励会员们在“科技赋能文化”的道路上笃行不怠,以实际行动守护中华文脉,为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民建智慧与力量。
江苏民建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:
①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江苏民建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江苏民建和江苏民建网站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如有需要链接转载或其它方式调用者,请注明摘自“江苏民建网站”或相关字样。
② 凡本网未注明“来源:江苏民建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网转载仅为提供更多信息和促进交流之目的,不代表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不代表本站观点,仅供参考,我们不作任何承诺保证,不承担任何的责任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 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"稿件来源"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如擅自篡改为"来源:江苏民建",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③ 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